目录
民俗与民族技艺
武陵山片区非遗民歌保护现状调查——以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例刘慧;郭筱希;1-3+118
蒙古族长调艺术的美学研究孙硕;4-6
论贵州苗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何莎莎;7-9
“互联网+”背景下的钢琴教育研究李琳;10-12
民歌恰是穷乡好——以甘肃民勤民歌为例杨立中;13-15
连南瑶族刺绣文创产品的创新性路径研究徐云;16-18
他者视野下传统村落的节庆文化变迁研究张涵;杨婧;柳欣圆;19-21
跨境民族文化交流作用研究张艺;22-24
彩插_佳作连品
谢佳君佳作连品谢佳君;2
《非遗剪纸文创设计》陈婉仪;7
《蜂蜜土特产包装设计》邓茹霞;7
《食品土特产包装设计》谢淑仪;7
《非遗剪纸文创设计》李爱欣;7
《非遗木偶戏文创设计》周小玉;7
环境设计《微光都市计划——疫情传播下公共空间反思设计》张宁;10
水彩艺术研究《花境》王芳;11
艺术教育
关于国外三种音乐教学法在我国音乐教学中的研究杨炀;25-27
高校钢琴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高畅;28-30
浅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研究党永田;31-33
民族艺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武新文;34-36
高专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武雨东;37-39
中国音乐史教学课堂创新策略与实践温晓慧;40-42
中英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的比较研究——以绍兴文理学院与阿伯丁大学为例刘舒静;黄敏学;43-45
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流行音乐教育及人才培养探究于丹丹;46-48
地方高校“视唱练耳”课程“民族化”教改构想赵盈娜;49-51+58
文化产业
论艺术博览会对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刘佳欣;52-54
新时代人物纪念馆在民族精神传承弘扬中的实践与探索张雷;55-58
新时期如何推动群众文化可持续发展——以长春市朝鲜族群众艺术馆为例赵香淑;59-61
吴文化和谐特征对吴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影响徐虹霞;62-64
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活化利用研究——以三明大田板凳龙为例肖琦;林明珠;65-67
适应与转型: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馆职能调适黄城煜;68-70
谈于城市记忆的传统文化旅游地空间溯源祁军;71-73
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思考——以安康市汉滨区老城街道办为例黄梓轩;74-76
社会导向视角下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多维路径研究——以陕西西路皮影弦板腔为例陈茵茵;何美娟;肖为;77-79
革命纪念馆对弘扬革命精神的新时代意义张丹;张立南;80-82
民族教育
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路径研究谢晨;83-85
高校美育课程“西方音乐鉴赏”教学改革探索赵路辉;86-88
群文美术工作优化对策探索申向阳;89-91
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几点思考包格乐;92-94
边疆辅导员应对高校安全类事件的思路探索吴影;95-97
普通高校藏族学生人才培养思路初探——以泰州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牛海坤;98-100
文化史论
尚德乐善——无锡华氏家风文化徐群征;刘雪光;101-103
晋商渠氏长盛川考略孙琪;104-106
清固伦恪靖公主联姻的意义研究高婧;张泽桐;单鑫;107-109
汉末诗史——曹操时事诗的叙事特点高铭泽;110-112
中原音乐考古资源中乐器组合的本土化探微——以中原地区石窟、石刻造像为例王文然;113-118
语言与文化
维吾尔语同义词及其修辞作用侯正阳;119-121
玛玮的诗——试论以禄琴、巴莫曲布嫫、鲁娟为代表的当代彝族女性诗歌华紫瑾;122-124
杜甫论书诗沉郁风格与瘦硬主张陈作行;125-127
浅论中国书法艺术的文化特质王恺龙;128-130
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类联接、搭配及词块研究许晓萍;131-133
戏剧与戏曲
融媒体视域下吕剧发展探析朱裔文;134-136
儿童音乐剧的角色塑造与美育教育鲁凌云;137-139
刍议民族女高音与秦腔旦角演唱的艺术比较刘虹;140-142
舞剧《一把酸枣》的艺术特征与文化王兵;143-145
音乐与舞蹈
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李佳其;146-148
钢琴触键技术对钢琴音色的影响研究祁欣;李琳;149-151
舞蹈生态学视域下翼城花鼓的初探王帅;152-154
贝多芬《C大调钢琴奏鸣曲》(No.21 Op.53)第一乐章的音乐特点与演奏技巧巩梦昕;155-157
马克思主义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——对新时代中国音乐艺术实践的引领意义孙治国;158-160
民族音乐的风格及文化意蕴探讨张晓梦;161-163
多维视角下的舞蹈艺术创作审美观研讨李青;164-166
关于肖邦练习曲op.10 No.8的钢琴技术研究刘茵潇;167-169
美术与设计
传统图案元素对服装设计风格的影响研究孙国娇;170-172
元代蒙古族刺绣的艺术特征及造物思想苏雪童;173-175
论蒋兆和人物画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韩廉腾;176-178
绘画“六法”所根植的中国传统世界观与方法论——以《千里江山图》为例毕航;179-181
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绘画艺术元素的应用研究陈齐悦;182-184
“大广赛”下的平面广告创新思维培养——以惠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为例王骏;185-187
“古老”“开放”与“先锋”交汇——观敦煌石窟作为公共艺术的美学趋向李雨琪;188-190
建筑与文化
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现代景观设计的比较探讨王美熙;191-193
平遥镇国寺三佛楼壁画构图考略申晓旭;194-196
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建设研究——以利川市为例马晓炜;197-199
文艺争鸣与评论
论导演艺术与舞台艺术的结合钱林林;200-202
论个体反抗意识在《铸剑》新编情节中的渗透许贝;203-205
从《陆犯焉识》到《归来》——浅析张艺谋的电影改编艺术韩博储;206-208
《青玉案·元夕》审美特征与演唱技巧运用探析杨璐菡;209-211
女性成长三重境遇的自我表达与想象性重构——评电视剧《三十而已》牛欣;212-214
何日解征袍——论《诗经》战争诗的画面构建鞠楠;215-217
文博天地
中央苏区米票品析刘小华;218-220
古椰贝丘遗址的历史价值谢洁清;221-223
新时代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策略研究——以闽越王城为例祝铭森;224-226
全新世气候变化对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影响郭佳馨;227-229
浅诉长治地区古代琉璃陈列杨艳英;230-232
新媒体在民族博物馆公共教育的应用与意义吴松懿;233-235
博物馆文物保护装备管理系统设计探究徐冰;236-238
浅析专题类博物馆展陈的实践与探索——以中国麻风博物馆为例诸萍;葛凤琴;239-241
探讨徐州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措施刘怡然;242-244
传媒与传播
两岸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播策略研究——以皖南、高雄皮影戏为例董梦苑;林娟;伍雨婷;裴永桢;江慧静;245-247
“互联网+”模式下的中国文化艺术传播鄢红;248-250
大数据背景下影视剧创作的变革路径高一工;251-253
自媒体对声乐艺术传播的影响——以抗击疫情公益歌曲《谁最美》为例袁慧婷;赵静;254-256
中国民族博览
2
《中国民族博览》征稿启事
25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