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本刊专稿
中央文史研究馆——存史资政、心怀天下、情系百姓、敢于直言1-3+229
文化视角
新时代外交礼服设计与应用研究
张冰洁;12-13
银幕上的信仰之诗——电影《千顷澄碧的时代》观后感徐南鹏;23-25
走进大家
融会中西 画吾自画——一代国画大家陈师曾龚产兴;27-39+26+218
民俗与民族技艺
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对社区的建构——深圳南渔社区和三水渔民新村的比较研究姜欣怡;51-54+141
东海岛人龙舞的传说与嬗变黄珊珊;列炜珊;何泳欣;林诗婷;吴梓铭;55-57
台湾海洋文化的形成、发展及民俗表征刘士祥;朱兵艳;58-60
傣族南传佛教佛寺文化影响下的象脚鼓——以临翔区为例杨宗礼;61-63
满族传统手工艺中的纹样艺术特征分析王佳;64-66
乡村振兴战略下东北生态化民宿设计研究——以长春市九台区清水村为例项欣宇;刘科瑶;朱敏;宋旸;67-69
艺术教育
文创产业背景下高校产品设计专业的教改实践研究娄颖杰;73-75
摄影后期类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——以《商业图片精修》课程为例张引;徐昊;76-78
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键盘演奏能力提升策略研究张瓅月;79-81
艺术学理论学科定位与问题吴可;82-84
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高职院校中的传承及应用研究滕焱;85-87
试论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罗倩倩;88-90
文化产业
新时代常态开展基层群众文化的分析常征;95-97
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众文化属性,大力提升非遗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双重效能陈圣洁;98-100
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研究智英斌;101-103
走进展厅,直面观众——“与专家面对面”展厅答疑活动实践以及对展陈工作的意义刘勤学;李梅;104-106
“一带一路”背景下对外文化交流的创新策略研究刘晓丹;107-109
乡村振兴 文化先行——浅谈县级文化馆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李俊民;110-112
基于延安地域文化元素的衍生品设计王海泉;贾会羚;张丽媛;113-115
节气文化融入文创产品的呈现机制研究杨双燕;焦国松;116-118
民族教育
试论哈萨克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智慧玛尔孜古丽·哈别什;119-121
边塞诗融入“新疆地方史”教学的路径探索周杭;122-124
语言与文化
心随湖水共悠悠——涉唐宋岳阳楼文学在湖湘文化中的展现邓华;125-128
论“隶意”对书法的影响与启示董力维;129-131
少数民族文化翻译中的意象重构与策略探究李海燕;132-134
探析西汉铜镜铭文中篆隶体的风格演变马小丁;135-137
音乐与舞蹈
中越各民族竹制乐器比较研究高嬿;138-141
经典与时代的碰撞——评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乌兰牧骑经典歌曲演唱会刘姝彤;142-144
在继承中发展、在发展中创新——凉山彝族民间舞蹈浅析朱艳;145-147
“一带一路”视域下民族舞在舰艇外交中的纽带作用周徐;148-150
德彪西《单簧管第一狂想曲》中表情术语的理解与运用董乐晨;151-153
美术与设计
蒙古族传统图案纹样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张玉凯;154-156
解构艺术原理及在服装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张磊;157-159
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当代服装设计发展的影响分析吴怡静;160-162
传统工艺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丛艳欣;163-165
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探析侯召洋;刘菲菲;周春华;166-168
“言事言情总断魂——走进齐白石的艺术境象”展厅设计浅析刘敏;169-171
文人画“以书入画”摭论吴亚宾;黄新黎;172-174
中国早期(1859-1940)照相馆肖像艺术风格探究吴笑然;周婷;175-177
独龙毯条纹装饰与现代平面设计中条纹装饰的共性分析卢萍;178-180
再设计理念下的家具设计初探陈籽彤;张玉花;181-183
从龟兹石窟寺探索西域佛教艺术的发展道路(中)肖尧轩;马骊;184-186
文艺争鸣与评论
《灰姑娘》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与现实意义鹿文轩;190-192
浅析电影《我不是药神》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张丽君;193-195
何处是归程——从聂华苓小说《桑青与桃红》看女性漂泊之路袁芳芳;196-198
地之子的苦难与新生——赵树理小说的农村书写闫卫芳;199-201
文博天地
浅谈对长汀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问题的思考兰桦文;202-204
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的文化价值探讨陈金华;205-207
图书与情报
传承民族文化 促进民族团结——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的特色服务探究吴莉萍;208-210
弘扬文化精髓 重塑民族风采——图书馆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中的作用路连英;211-213
项目管理在公共图书馆阅读活动中的应用研究与探讨郑美玉;214-216
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4-5
欧阳中石先生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六十周年庆题书欧阳中石;10